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杭州银行新五年战略进入下半场,高成长动能延续

2024-02-20 11:29:41    来源:今日热点网

一、扎根杭州,银政合作基础深厚

1、战略:新五年规划推动风险收益再平衡

深耕长三角的高成长银行。杭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由原杭州市33家城市信用社股东、信用联社股东、杭州市财政局等股东共同发起,2016年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坚持做精杭州、深耕浙江,同时积极拓展长三角区域及国内一线城市业务,搭建了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重点城市在内的区域经营布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杭州银行资产总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4.3亿元,同比增长5.3%,归母净利润116.92亿元,同比增长26.06%。公司体量适中,规模扩张强劲,业绩增速同业领先。

久久为功,五年规划力争风险收益再平衡。公司积极调整战略步伐,2016年实施“六六战略”,明确聚焦六大业务,建设六大能力,做强大零售、做专大公司。2021年制定“二二五五战略”,明确从“产品导向、规模驱动”到“客户导向、效能驱动”的转型方向,夯实对公业务基本盘,发展零售、小微新增长极。同时适度提升风险偏好,尝试向科创金融、中小企业、信用小微等客群下沉,力争实现风险收益再平衡。根据杭州银行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战略行至中场,存款贷款进度已分别完成80%和74%,净利润、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效益指标已接近或超过5年目标的100%,不良率等资产质量指标已100%达成目标。

2、管理层和股东:地方国资背景深厚,夯实银政合作基础

地方国资持股比例高,奠定银政合作基础。杭州银行构建了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境外战略投资者、专业机构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资本的多元股东结构。地方国资股权集中,截至2023Q3,杭州市财政局持股比例11.86%,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杭州城投、杭州交投此前受让澳洲联邦银行10%股份,目前持股比例分别为7.30%和5%。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国家及国有法人持股比例超过40%,有利于公司密切参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优质资源。

杭州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公司第一大股东将由杭州市财政局变更为杭州财开集团。2024年1月17日,公司发布公告,杭州市财政局拟将持有的杭州银行股份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划转至杭州财开集团。股权变更后,杭州市财开集团持股比例将提升至18.74%,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杭州市财政局则由直接持有公司11.86%的股份变为间接持有公司18.74%的股份。

管理层大多成长于公司内部,领导班子稳定,有助于战略持续推进。公司行长和多位副行长均成长于公司内部,其中宋剑斌先生2002年加入杭州银行,曾任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自2013年开始担任行长职务,2022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宋剑斌先生2002年已为杭州银行高管,任职高管超过21年。行长虞利明先生拥有丰富金融机构从业经历。稳定的管理层和地方政府背景有助于公司维护与各方的长期合作。杭州银行与杭州市财政局、拱墅区政府、上城区政府、西湖区政府、滨江区政府、余杭区政府等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府资源和银行资源结合。

3、区域布局:做精杭州,深耕浙江

杭州银行以杭州市为核心,覆盖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长三角区域,同时扩展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区域,占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262家分支机构全面覆盖浙江省所辖的11个地级市,省内机构占比72%。此外,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南京等地设置分支行73家,实现机构网点在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圈的战略布局。对比江浙地区上市城商行,杭州银行省外异地分行数量和占比居前,仅次于宁波银行。

深耕浙江,近八成信贷资源集中在省内。公司持续做深杭州地区,做精省内分行,2023H1浙江省贡献营收80%,其中杭州地区营收占比59%。从贷款投向来看,浙江省内贷款占绝大部分,截至2023H1,公司贷款余额达7739亿元,其中78%投向浙江省,46%投向杭州市,省内其他地区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10%提升至32%,其余贷款均衡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区域。2022年,杭州银行贷款余额在浙江省占比为2.8%,自2013年来逐年提升;杭州市占比为5.1%,2020年至2022年提升0.8pcts,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二、传统基建+新兴产业,对公压舱石优势延续

传统基建体量庞大+新兴产业建设加速,区域信贷需求强劲,对公业务基石持续夯实。2018年以来,得益于政府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基础建设更新,基建投资红利驱动杭州地区信贷需求强劲,信贷加速扩张,支撑杭州银行对公基建压舱石不断夯实,基建相关行业贷款占比超6成,贡献对公贷款增量达9成。伴随亚运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周期结束,杭州地区基建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但区域基建项目体量仍然较大,项目资源依旧充足。同时区域产业建设加速,“千项万亿”等工程落地实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科创金融等领域建设大步迈进,一定程度上弥补基建增速放缓缺口。公司加强其他领域稳健拓展和板块轮动,保证对公压舱石优势延续。

1、传统基建红利持续释放,牢牢把握基建护城河业务

1)区域:传统基建红利持续释放,牢牢把握基建护城河业务

区域信贷需求旺盛,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来浙江省贷款增速迅速攀升,“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开启,政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区域信贷规模持续扩张。2017年后,浙江省及杭州市的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5年复合增速分别高达16.0%和16.3%,高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拆分结构来看,杭州市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贡献度逐年提升,2021年和2022年分别贡献杭州信贷增量的65%和70%。

“十四五”期间,政府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基建投资加码。“十四五”期间,杭州市重大项目投资继续加速,其中现代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的“十四五”投资额均较“十三五”有较大提升。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是交通设施领域,“十四五”期间,杭州安排交通设施领域重大建设项目55个,规划投资4857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5.8%。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额4587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84.4%,涨幅最高,主要是全市推进城市更新。地区基建信贷需求旺盛,为杭州银行对公业务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体量大,基建相关项目占比较高。拆分杭州重点项目新增贷款,2022年基础设施类项目新增融资规模546亿元,占新增表内外融资规模的42.5%。杭州市近年来信贷增速大幅提速主要源于政府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基建融资需求强劲。2016年以来,杭州市基建投资明显发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金额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1430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510亿元,近两年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大体量,2024年度重大项目计划投资额2069亿元。从投资项目来看,基建相关领域明显发力,基建项目投资金额从2015年279亿元提升至2019的733亿元。2021年和2022年,交通能源建设项目分别计划投资1043/643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别计划投资342/392亿元,合计占比分别为55%和46%。

2)杭州银行:把握地方政府基建周期,筑好对公业务护城河

区域基建高增助力公司扩表强劲,对公压舱石作用凸显。2016年至今,得益于地方旺盛的信贷需求,杭州银行自身信贷增速持续攀升。2023Q3贷款增速15.9%,其中对公贷款增速20.9%,均高于总资产增速,扩表力度维持强劲。基于股权和管理层地方深厚的国资背景,公司牢牢把握本轮地方政府基建周期,筑牢对公业务护城河。长期以来,对公贷款占比维持在60%以上,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对公业务贡献营业收入和利润比重均超过40%,长期显著领先其他业务板块。

对公贷款集中度高,信贷资源向基建相关行业倾斜。前期受江浙中小企业风险暴露影响,公司积极调整对公贷款行业分布,压缩高风险行业贷款占比,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不良率较高的行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重逐年下降。制造业贷款占比较2013年的30%降至2020年的12%,今年以来有所企稳;批发零售业的贷款占比从2012年高位25%下降19pcts至2023H1的6%。在宏观经济曲折前进阶段,杭州银行积极把握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增加对城建业务为主的逆周期资产的配置,基建相关行业贷款占比快速提升。2013年基建相关贷款占公司对公贷款比例仅为23%,随着基建压舱石不断夯实,2023年上半年末该比例增长至63%。横向来看,公司基建相关贷款占比明显高于可比同业,对公业务优势凸显。

从增量结构看,基建相关行业贷款是拉动对公贷款增长的首要驱动力。2016年后,伴随区域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公司基建类贷款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基建相关行业贷款相较年初新增643.50亿元,占整体对公新增贷款比例达90%。未来区域基建项目体量有望维持,项目资源仍然保持相对充足。凭借多年银政合作基础,基建相关行业贷款预计仍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拉动公司整体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张。

2、新基建+新产业,扩张势能持续强劲

1)区域:产业建设加速,区域融资需求持续旺盛

制造业等相关产业政策逐步落地,区域产业加速发展,重点领域投资发力。近年来,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等战略逐步落地执行,政策加码有效拉动地方融资需求,助力区域高速发展。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市根据浙江省“千项万亿”工作部署,重点推进9大重点领域投资,2024年计划安排实施重点项目881个,年度计划投资2068.5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共425个实施项目,年度投资金额921.5亿元,投资金额占比45%。拆分杭州市重点项目新增贷款行业分布数据,制造业每年新增信贷规模由2020年的12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41亿元。

产业建设加速,弥补基建增速放缓缺口。2023年上半年,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同比增长8.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强劲,同比增长40.6%,增速较2019年3%提升37.6pcts,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44.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pcts。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42.3%,较2019年8.4%提升33.9pcts,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2.0%。2023年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30%。尽管亚运会配套设施建设周期结束,近两年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伴随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补充并丰富业务储备,区域信贷融资需求有望维持强劲。

厚植科技沃土,发力新基建蓝海。杭州市聚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驱动,在现有基础上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方面的特色优势,布局以数字基建为核心的新基建项目。杭州都市圈聚集浙江全省76%以上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全国70%以上云计算能力。2023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663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提升至27.7%。未来杭州市将继续加快数字产业化,目标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更多“新基建”项目落地实施。

2)杭州银行:拥抱产业升级,制造业+科创金融成为公司扩张新动能

紧跟区域产业升级步伐,杭州银行制造业贷款回升。2016年前,受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传统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暴露影响,杭州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叠加基建等项目贷款占比快速提升,制造业贷款增长较为缓慢。2019年起,公司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制造业贷款余额持续增加,为信贷规模扩张贡献积极因素。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685亿元,较年初增长12%,贡献贷款增量16%,公司紧跟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步伐,拓宽对公业务领域,优化对公贷款结构,保持信贷规模持续稳健扩张。

发力科创金融蓝海,谋求对公发展新增量。依托杭州得天独厚的“互联网+”先发优势,杭州银行广泛开展与互联网企业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与政府、同业、电商平台以及优质第三方机构建立渠道合作关系。目前已与腾讯云、阿里云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科创金融的商业银行,不断升级“科创金引擎”品牌,坚持服务科创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整合打造科创金融事业总部,巩固先发优势,已完成北、上、深、杭四大科创中心筹建。同时完善产品体系,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2017-2022年科技文创金融表内贷款年复合增长率为25%,服务的科创文创企业数量年复合增长率为19%。2022年公司的“上市金引擎”覆盖浙江省内优质上市公司近50%、覆盖经营区域内科创板上市公司超40%,2023年上半年末,杭州市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市场覆盖率超88%。

三、信用小微特色探索,大零售蓄势待发

1、复制台州模式,小微业务增量扩面

坚持做大抵押贷款基本盘,向高收益信用贷款延伸。早年间,由于浙江中小微企业风险暴露,拖累公司资产质量下滑。2014年起公司主动退出部分高风险小微客户,战略核心从重点发展小微企业转向零售和公司业务,着重提出调整存量小微贷款结构,以控制风险为主。经过持续调整,风险出清后,小微金融条线重启,小微业务尤其是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自2017年起恢复新增。2022年,杭州银行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小微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小微金融向企业、向信用“两个延伸”战略部署,焕新发布“云贷e通”小微金融品牌,加强小微、“三农”等普惠客群的专业化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小微金融条线贷款余额1274.86亿元,较年初增长14.43%,占比逐年提升至17%。

复制信用小微专营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信用小微业务是小微护城河业务,公司深化信用贷款延伸,加大力度推进信用小微专营模式复制,贷款维持高增。截至2023H1,公司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06亿元,占贷款比重16%,其中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余额12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虽然目前占整体比重较小,但作为具备杭银特色的小微业务专营模式,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极。

小微业务起步较早,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公司于2017年在国务院设立的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内成立了专门开展信用小微业务的台州分行,作为探索小微金融模式创新的专营机构。2021年7月成立信用小微事业部,在队伍建设、业务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提质增效。2023年6月,信用小微整合升级为分行建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整合事业部。台州专营模式复制步伐逐步加快,目前已在台州、金华、宁波、杭州、合肥等地复制落地。

小微产品体系丰富,分层分类覆盖客群。公司不断完善小微业务产品体系,针对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推出“信用快贷”系列产品。根据行业特征明确贷款授信准入标准,通过标准化、专营化、线上化推动经营性信用贷款扩张。运用“云小贷”产品落实整村授信在线申请、在线自动预审批、线上核实签约、网上自主提还款等一系列功能,缩短农村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针对优质科创小微企业推出“优企贷”,加快审批速度,快审快批实现2天放款,以信用贷款模式为主,重点挖掘高产能高利差低风险业务。针对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的客户,推出具有针对性的贷款产品,提升客户覆盖度及目标靶向客户转化率。

“跑街+跑数”,复制推广信用小微专营模式。台州信用小微“跑街+跑数”获客模式具有杭银特色,满足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要求,实现现场开卡、现场信贷业务申请,人员培养形成阶梯机制,在公司统一管理框架下保障台州模式复制推广成功。针对新市民、三农等主要服务对象,公司坚持一个客户经理覆盖两个行业的获客模式,走访商会、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方,深入了解客群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逐步探索和完善具有杭银特色的小微模式。“跑街”模式所要求的较大的人力成本,公司通过把握人员单产和风险,在统一的管理考核培训机制下,依靠人员下沉、客群聚焦实现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发系列产品推广“跑数”模式,提升效率,未来随着数字化应用的推进细化客户标签,有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覆盖面。

风控体系完善,小微业务资产质量优异。公司聚焦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落实信贷客户分层分类,强化客户准入管理,并加强对重点业务和重点产品的集中管控,并综合运用数字化系统模型排查业务风险。截至2023H1,小微金融条线不良贷款率0.63%,较上年末下降6bp,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2、重点发力消费贷和财富管理业务,坚定零售转型步伐

零售业务风险偏好低,以按揭和经营贷为主。2014-2016年小微风险暴露后,公司战略核心向对公和零售业务转变。2016年提出“做强大零售,打造拳头产品”,2021年起进一步提出“以做大零售为增长极”,积极推进零售业务转型发展。转型后秉持低风险偏好的发展思路,主要选择事业单位或大企业优质客户,并实施白名单客户挖潜,以保障资产质量。截至2023H1末,公司零售贷款余额2631亿元,占比35%。资产摆布上,以按揭贷和个人经营贷为主,截至2023H1末,按揭和经营贷分别占比为35%和44%。当前地产市场景气度较低,伴随限购范围调整、二手房全面放开等地产政策逐渐落地执行,杭州市按揭市场容量提升,公司按揭贷款有望持续平稳增长。

发力消费金融,适度提升风险偏好。2017年公司将零售金融业务定位���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通过重点发力消费信贷及财富管理业务,优化资产结构。(1)消费贷适度下沉:消费贷明确“有房”和“有薪”的客群定位,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风险偏好,尝试客群下沉。拳头产品“公鸡贷”打破原先白名单限制,依据公积金数据、个人社保、学历作为授信依据,向优质客户发放贷款。截至2022年末,公鸡贷余额484亿元,占比消费贷74%。(2)聚焦网金消费贷:聚焦小额消费领域,提升互联网长尾客户金融服务能力,积极与头部互联网公司合作。并自主研发线上“百业贷”,加大自主获客能力,聚焦新市民群体,推出“宝石贷”、“人才贷”等产品,探索高定价客群。

财富管理业务稳健发展,助力客户积累和中收沉淀。公司全力打造“客户分层分群经营体系”,明确经营要点、产品货架、营销打法和经营人员,持续深化客户服务理念。AUM结构较优,存款占比42%: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杭州银行AUM达4966亿元,同比+6.1%,主要受去年四季度债市波动影响,公司大力销售存款产品,维稳理财资金,存款占AUM比重42%,与宁波银行接近,AUM结构较优。

理财规模降幅优于市场,杭银理财持续助力母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2023H1末,公司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3355亿元,与江浙上市城商行规模相当,余额较年初有所下降。但降幅优于市场,主要得益于杭银理财资产摆布能够较好抵御市场波动和净值化影响。丰富的产品货架满足不同客户投资需求,同时销售渠道多元,产品收益表现较为稳健,均为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拓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杭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2月,成立时间较早,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总资产39.27亿元,净利润4.82亿元,相较同业领先,有望协同杭州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稳健发展。

财富管理业务纵深推进,中收贡献稳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中收28.24亿元,占营收比重11.6%,较2019年占比7%显著提升。相较江浙地区上市城商行,杭州银行中收占比仅次于苏州银行,位居前列。伴随财富管理业务纵深推进,中间业务收入稳步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贡献营收。

四、业绩表现:资产质量稳居第一梯队,高成长性兑现

1、业绩高增持续,高成长性凸显

规模扩张+减值节约驱动利润增速提升至26.1%。2018-2022年间,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速分别为18%和21%,高于上市城商行11%的水平,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3%和26.1%,营收增速放缓为行业共性,主要受息差收窄、理财规模下降等因素影响,归母净利润维持高增,在上市银行中保持领先。拆分驱动因素来看,①规模扩张维持强劲,贷款增速领先同业,2023年三季度末,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4.5%,其中贷款同比+15.9%,主要得益于区域基建及实体信贷需求维持强劲,重点领域持续发力。②资产质量优异,减值节约反哺利润,2023年前三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29%,信用成本降至1.13%,拨备持续反哺利润。根据2023年业绩快报,公司2023年全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33%和23.15%。截至2023年末,不良率环比持平于0.76%,拨备覆盖率环比-8pct至561%,资产质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管理效率提升和信用成本节约助推ROE上行。2017年以来,伴随公司自身资产质量改善,资负结构优化,经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回归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3H1,杭州银行ROA0.99%,在江浙上市城商行中位居中下游,但由于权益乘数较高,ROE实现18.66%,高于可比同业平均水平。拆分来看,管理费用和中间业务收入对ROE的贡献优于同业,而净利息收入贡献程度较弱。

从收入端来看,受净利息收入(主要是净息差水平较低)拖累,公司盈利能力总体偏弱。主要由于前期小微风险暴露后,公司风险偏好降低,对公做大基建行业等低风险业务,零售业务以强抵押为主,贷款收益率相对较低,净利息收入/总资产近1.42%,低于可比同业。未来对公基本盘继续夯实,零售业务转型和信用小微纵深推进,同时加强负债成本管理,息差收窄压力有望趋缓。中收得益于业务多点发力,代销业务取得突破,一定程度上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从成本端来看,公司费用管控较好,随着业务结构改善,成本收入比由2015年的31.5%(城商行均值27.70%)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24.7%(城商行均值25.8%),反映到管理费用/总资产由0.81%降至0.54%。同时风险出清后,公司资产质量进入持续改善通道,目前已稳居行业第一梯队,资产减值损失/总资产由2020年的0.91%降至2023H1的0.48%,利润释放空间充足。

2、资产质量稳居第一梯队,风险抵御能力强

2020年起资产质量优势凸显,各项指标领先同业。截至2023Q3末,公司贷款不良率0.76%,在上市城商行中仅次于成都银行。考虑潜在风险,截至2023H1末,公司不良+关注1.20%,逾期贷款率0.59%,均在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风险抵补能力同样处于第一梯队,截至2023Q3末,公司拨备覆盖率569.52%,在上市城商行中居于首位,资产质量优异持续验证,稳居行业领先水平。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得益于公司积极调整客户结构、降低风险偏好、加大不良处置力度。2011年下半年,浙江省互保联保现象频出,信用风险逐渐蔓延,银行业不良持续攀升,中小企业领域表现尤甚。受地方风险暴露影响,公司不良率自2011年开始连续攀升。为化解不良,(1)公司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2014年档期核销规模激增,直至2019年始终维持20亿元以上,2020年起核销规模明显下降。(2)降低风险偏好,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结构,不良较低的基建相关贷款占总贷款比重由2013年的7%大幅提升至2023年上半年末的28%,城建类国企、平台类贷款等是公司重点经营的客群。并从根本上调整个人经营贷业务模式,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均从2015年的20.8亿元和8.61%高位显著压降至2023H1的8.5亿元和0.73%。资产质量跻身上市银行领先水平,为战略稳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3、挖掘负债空间,优化定价管理

净息差有所承压,资产收益率较低,负债成本与同业基本持平。2023上半年,公司净息差1.56%,息差水平低于可比同业,主要由于资产端债券投资占比高,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较低,叠加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等影响,资产端收益率延续下降趋势。2023年上半年生息资产收益率仅3.93%,其中贷款收益率4.7%,均低于江浙同业平均水平。公司负债成本与同业基本持平,2023H1客户存款成本率2.23%,较年初下降3bp,处于同业中游水平。

贷款占比稳步提升,高收益资产掘取力度加大。2018-2022年,杭州银行资产规模复合增长率15%,其中贷款增速长期高于总资产增速,同期复合增长率19%,贷款占比不断提高,规模扩张动能强劲。截至2023H1,贷款占资产比重43%,较2017年提升10pcts。相较于上市城商行,贷款占比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利率下行趋势中,公司各条线部门均加大对高收益资产的要求,致力于提升零售高收益资产占比,持续发力信用小微业务。截至2023H1,公司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较上年末+16.32%,信用小微专营模式机构贷款较上年末+27.99%。总体来看,高收益资产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对公存款基本盘格局明确,负债成本仍待压降。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存款占负债比重63%,负债结构长期保持稳定,存款占比稳中有升。拆分存款结构,对公存款占比高达75%,对公活期存款占比44%,对公活期存款长期占据存款结构的半壁江山。在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背景下,公司积极优化存款结构,对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以及期限较长的存款实行额度管控,同时增加低付息存款,尤其通过结算和代发提升结算型存款和活期存款占比。截至2023H1,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提升1pct。对比同业来看,公司对公活期存款占比较高,存款结构优于同业。但从成本角度来看,公司存款成本优势并不显著,基于良好的存款结构和深入的银政合作,公司负债成本压降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政务业务做深做透,拓展银政多元合作模式。当前贷款利率处于下行通道,政府项目净息差逐年收窄,同时大量信贷资产投放会带来较大的资本压力。在此背景下,公司提出“流量概念”,将与政府的合作业务由贷款为主拓展至债券业务市场,将更多资源向债券市场倾斜,以财资服务为基础,升级司库服务,加强与政府的多渠道合作,沉淀场景结算等低息存款。以政府信贷项目为表,持续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夯实政务金融优势,获取更多优质项目资源。

4、定增夯实资本,业务空间打开

资本有待补充,以支撑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截至2023Q3,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31%、9.85%和12.81%,分别高于监管红线0.81pcts、1.35pcts和2.31pcts,核心一级资本较为紧张。2023年6月27日,杭州银行公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0亿元,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在不考虑发行费用的基础上静态测算,本次定增完成后将提高各级资本充足率约0.73pcts,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基础。截至2024年2月5日,杭银转债转股比例不足0.01%,尚未转股金额近150亿元,可转债转股后有望进一步补充资本,促进公司实现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