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从叉车工到多面手:联信铸砂集团赋能95后职场新生代》

2025-08-25 16:25:59    来源:实况网

在联信铸砂集团广东分公司的车间里,两位95后叉车工彭春和黄健鸣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工人的进取精神。他们以叉车岗位为起点,主动拥抱公司提供的成长平台,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了从普通操作工到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华丽转身。

机遇:当货叉遇见设备效能提升

一年前的彭春,已是能轻松完成“穿针引线”级精准作业的叉车好手。但每日重复的叉车搬运工作让他开始思考:当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制造业,单一技能是否足够支撑职业发展?这个困惑在一次设备调试动员会上被打破。

“生产设备效能未达最佳状态,欢迎全车间参与优化!”领导的号召让彭春意识到,货叉之外还有更广阔的舞台。他主动向设备部黄经理咨询,从零学习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振幅、气压、风量、电流等参数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生产效率及旧砂再生的质量。那些日子里,彭春的工装口袋总揣着写满参数的便签本,追着工程师请教学习设备各参数的原理及数据匹配等问题。经过几十次上百次调试验证,最终实现设备效能20%的提升——这个数字背后,是95后青年将“工匠精神”从操作台延伸至技术领域的生动实践。

突破:电工证背后的成长逻辑

车间维修组人员紧缺时,彭春又发现了新机遇。但电路检修需要专业资质,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门槛,在集团“青年成才计划”支持下竟成为跳板。令人意外的是,总部不仅全额资助考证费用,更安排技术骨干进行“1对1”实操指导。这种“企业搭台、员工唱戏”的模式,让彭春在半年内完成了从持证新手到独立排查设备故障的跨越。如今他工具箱里并排放着叉车钥匙和万用表,恰似其职业能力的具象化写照。

学习:紧抓机遇、实现“技多不压身”

作为联信铸砂集团广东分公司生产部门最年轻的员工,黄健鸣自入职以来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在出色完成本职叉车工作的同时,他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主动向主操人员请教学习开机配料的操作技能。在黄健鸣看来,当今时代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选择。“未来智能化发展将取代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等到那时再寻求转型就为时已晚了。”他常常这样说道。因此,他格外珍惜公司提供的培养机会,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和领导请教学习,始终秉持“技多不压身”的职业理念。

“黄健鸣年轻有为,工作热情高涨,勤奋好学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不仅出色完成了叉车作业任务,更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开机配料和设备维护等多项专业技能。特别是在生产任务繁重时期,他为保障生产进度、确保及时供货发挥了重要作用。”联信铸砂集团广东分公司厂长高峙对黄健鸣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担当:圆破内的封闭空间与炙烤

乐于奋进的人,会将每一次实践都当成成长的机遇。那个闷热的午后,地坑中的圆破清理像蒸笼般散发着40℃的热浪。当其他人还在讨论具体检修方案时,黄健鸣举起刚刚操作叉车的双手,做好个人防护,快速的进入圆破机内部维修清理挂在内部的杂物,汗水在防尘口罩里积成水洼,油污沾染了崭新的工装,但他与团队连续奋战抢修成功的经历,已成为车间口口相传的“新生代担当”样本。

更可贵的是,黄健鸣把每次的设备检修及故障排查,都看做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在今年上半年的“顶岗”系统学习中。通过主动申请主操岗位学习,他如今已能熟练监控整条生产线的数据流。从俯视仪表盘到仰望控制屏,视角的切换见证着职业纬度的拓展。

土壤:让年轻工匠扎根的力量

两位青年的快速成长,映射出联信铸砂集团独特的人才培育生态。公司推行的“青年员工培养计划”打破部门壁垒,允许一线员工参与跨领域项目学习。正如联信铸砂集团一直对人才的主张:新时代产业工人不应被定义——只要他们愿意攀登,企业就提供梯子。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搏时,两位年轻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公司给的每个机会都是珍贵的学习资源。”在联信铸砂集团这个充满凝聚力的大家庭里,他们用汗水浇灌成长,将挑战视为礼物。正如黄健鸣所说:“只要能看到进步,所有的付出都充满快乐。”

联信铸砂集团用实践证明:当企业愿做员工成长的土壤,员工就会回报以惊人的生长力。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青年产业工人完全可以通过“精一技、会多能”的复合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彭春和黄健鸣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更多年轻人的职业新篇,正在这座充满可能性的企业里酝酿发芽。


关键词:

相关阅读